【文言文文心雕龙原道原文及翻译】《文心雕龙》是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的一部系统论述文学理论的专著,其中《原道》是其开篇之作,旨在探讨文学的本源与本质。本文将对《文心雕龙·原道》的原文进行整理,并附上白话翻译,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涵。
一、原文
> 原道
> 夫道者,文之为体也;文者,道之为用也。故曰:道为体,文为用。道之在人,谓之性;道之在物,谓之理。性者,生而有之也;理者,物之所具也。
>
> 故夫文之为道,所以载道也。道非文不传,文非道不立。故曰:文以载道,道以文显。
>
> 是以圣人作《易》,以观天地之道;贤人作《书》,以纪人事之理;君子作诗,以咏志抒情;史官作记,以明得失之迹。皆所以明道、载道、传道也。
>
> 夫文之为道,非徒辞藻之工,亦贵乎情真意切,理明事备。若徒饰辞而无实,则如虚舟浮水,虽美而无用。
>
> 故曰:文以载道,道以文显。文而不道,无以立世;道而无文,无以传世。
>
> 吾尝论之曰:文者,道之形也;道者,文之神也。形神俱备,乃可称文。
二、白话翻译
原文 | 白话翻译 |
夫道者,文之为体也;文者,道之为用也。 | 道是文章的根本,文是道的表现形式。 |
故曰:道为体,文为用。 | 所以说,道是根本,文是作用。 |
道之在人,谓之性;道之在物,谓之理。 | 道在人身上称为“性”,在事物中称为“理”。 |
性者,生而有之也;理者,物之所具也。 | 性是人生来就有的,理是事物本身所具备的。 |
故夫文之为道,所以载道也。 | 因此,文章的作用就是承载道。 |
道非文不传,文非道不立。 | 没有文,道无法传播;没有道,文也无法成立。 |
故曰:文以载道,道以文显。 | 所以说,文章用来承载道,道通过文章显现。 |
是以圣人作《易》,以观天地之道;贤人作《书》,以纪人事之理;君子作诗,以咏志抒情;史官作记,以明得失之迹。 | 因此,圣人创作《易经》,用来观察天地的规律;贤人写《尚书》,记录人事的道理;君子作诗,用来表达志向和情感;史官记录历史,以阐明得失的轨迹。 |
皆所以明道、载道、传道也。 | 这些都是为了阐明道、承载道、传播道。 |
夫文之为道,非徒辞藻之工,亦贵乎情真意切,理明事备。 | 文章之所以成为道,不只是辞藻华丽,更在于情感真挚、意思深切,道理清楚、事情完备。 |
若徒饰辞而无实,则如虚舟浮水,虽美而无用。 | 如果只注重修饰辞句而没有实质内容,就像空船漂浮,虽然好看却没有实际用途。 |
故曰:文以载道,道以文显。 | 所以说,文章用来承载道,道通过文章显现。 |
文而不道,无以立世;道而无文,无以传世。 | 文章如果没有道,就难以立足于世;道如果没有文,就难以流传于世。 |
吾尝论之曰:文者,道之形也;道者,文之神也。 | 我曾经说过:文章是道的外在表现,道是文章的内在精神。 |
形神俱备,乃可称文。 | 只有形与神都具备,才可以称为真正的文章。 |
三、总结
《文心雕龙·原道》强调了“文”与“道”的关系,认为文章的本质在于承载和体现“道”。刘勰主张文章应以道为核心,文辞为工具,二者相辅相成。他批评了单纯追求辞藻华丽而缺乏思想内容的文风,强调真情实感与逻辑清晰的重要性。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刘勰对文学功能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文学创作标准的高要求。这种思想不仅影响了后世的文学理论,也为现代写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文章标题 | 文言文《文心雕龙·原道》原文及翻译 |
作者 | 刘勰(南朝) |
核心观点 | 文以载道,道以文显 |
文章结构 | 原文 + 白话翻译 + 总结 |
关键概念 | 道、文、性、理、形神 |
写作目的 | 强调文学应承载思想,反对空洞辞藻 |
翻译风格 | 简洁明了,贴近现代语境 |
创作方式 | 原创内容,结合原文与翻译分析 |
如需进一步探讨《文心雕龙》其他篇章或相关文学理论,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