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不拔的故事和含义简短】“一毛不拔”是一个常见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吝啬、小气,连一根毛都不愿意拔出来。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下面我们通过故事和含义的总结来了解它的来源与意义。
一、故事简介
“一毛不拔”最早来源于古代的一个寓言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石崇”的人。他非常富有,但极其吝啬。有一次,他请一位朋友吃饭,为了节省开支,他故意让仆人把肉切得非常薄,甚至薄到几乎看不见。客人看到后觉得非常奇怪,问他为何如此,石崇回答:“我这肉是‘一毛不拔’,只有一点点。”这句话后来被用来形容人极度小气,连一点点利益都不愿意让出。
不过,也有说法认为“一毛不拔”源自《汉书·东方朔传》中的一则故事,讲的是一个叫“朱买臣”的人,他贫穷却很节俭,连一根毛都不愿拔,比喻其极度吝啬。
二、含义解析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一毛不拔 |
| 出处 | 古代寓言或《汉书》等典籍(具体出处有争议) |
| 拼音 | yī máo bù bá |
| 近义词 | 吝啬、小气、抠门、铁公鸡 |
| 反义词 | 大方、慷慨、豪爽、仁慈 |
| 用法 | 形容人极度吝啬,不愿付出任何代价 |
| 例子 | 他平时从不花钱,真是个一毛不拔的人。 |
三、总结
“一毛不拔”不仅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成语,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节俭与吝啬的不同态度。虽然适度的节俭是美德,但过度的吝啬则被视为缺点。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学会在合理范围内节约,同时也要懂得分享与给予,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通过这个成语,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过于保守,是否在适当的时候能够大方一点,从而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