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激怒若恶言相向反而中了圈套──遇到「网路霸凌」务必把握这5点原则

导读 文:财团法人儿童暨家庭扶助基金会研究发展室 艺人杨又颖自杀事件在过去两週引起社会大众、民意代表、社福团体在网路霸凌、忧郁症、自

文:财团法人儿童暨家庭扶助基金会研究发展室

艺人杨又颖自杀事件在过去两週引起社会大众、民意代表、社福团体在网路霸凌、忧郁症、自杀防治等诸多讨论。当各界对网路霸凌的定义、如何制定或修改法律以兼顾言论自由与网路人身安全仍存在歧见,我们期待透过检视现有研究与相关建议,让大众能对这个议题有更多的了解与省思,避免新闻热潮后,再度遗忘这个存在已久的事实。

检索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和期刊论文索引系统,截至2015年4月28日,共有54篇以「网路霸凌」为题的博硕士论文和19篇学术性文章,研究对象从国小学生到成年人,讨论範围包含受害经验、形成原因、影响效果、防治措施,内容虽然广泛,但研究品质良莠不齐,而且缺乏长期性的趋势追蹤与盛行率研究,难以有确切的数据证实网路霸凌在校园或是一般成人经验中的发生情形与严重程度。

反之,在,由于网路与社群媒体普及化的程度较为早,许多学者从很早开始就关注网路霸凌的议题。网路霸凌研究中心(Cyberbullying Research Center)由两位自2002年开始研究网路霸凌的学者Sameer Hinduja与Justin Patchin于2005年所建置,该网站呈现丰富且公开的实证研究、彙整相关法律规範,期待透过快速的资讯传播使网路发挥最大效益,并对网路霸凌进行防治教育。

两位学者综合历年研究,共约15,000名来自全美各地97所的国高中生发现,1/4的受访者在过去生命经验里曾遭受网路霸凌,将近一成(9%)的受害经验发生在过去30天内。16%的受访青少年自承曾在网路上霸凌别人,6%发生在过去30天内。

两位学者另检视73篇同侪审查的实证研究,由于研究方法、抽样方式的差异,曾为网路霸凌受害者的比例从2.3%到72%,曾是加害人的比例则为1.2%到44.1%,若将这些差异幅度甚广的研究进行平均数分析,约21%的青少年曾遭受网路霸凌,15%曾在网路上霸凌别人。

换言之,上述研究显示平均5位青少年中就有1人遭受网路霸凌,6位之中则有1人利用网路霸凌别人,发生频率并非十分恐怖,但确实也是一个值得教育工作者、家长、政策执行者关注的议题。两者相近的比例也显示霸凌者常因过去创伤未曾被处理,于是学会以暴制暴,成为将痛苦转移到下一个被害人的加害人。

另外,Hinduja和Patchin分析多篇研究也发现,女孩受到网路霸凌的比例与男孩相同。网路霸凌常与低自尊、自杀意念、愤怒、焦躁和其他情绪与心理问题高度相关,网路霸凌发生的场域虽然在虚拟的网路世界,但也会影响真实的生活情况,如校园适应、反社会、物质滥用与青少年。

传统形式的霸凌虽仍较网路霸凌更为普遍,但两者之间也互相具有延续性,上学期间在教室中的嘲笑、排挤,下课之后可能成了网路上的谩骂与攻击,同样的,网路世界中的诅咒,可能变成真实世界的暴力攻击。换言之,强欺弱、大欺小的霸凌行为自古以来便存在人类社会中,由于科技的进步,使得霸凌的媒介与手段多了一个「网路」管道。

Photo Credit: PublicEpicness CC0

在该网站上,我们也发现青少年网路霸凌比例逐年增加。2000年到2010年共三次的青少年网路安全调查(Youth Internet Safety Survey)显示,网路霸凌比例在过去10年内从6%上升到11%,涨幅将近2倍。校园调查(School Crime Supplement of the National Crime Victimization Survey, NCVS)则发现网路霸凌的比例由2009年的6.2%增加到2011年的9%。

该网站呈现的资料虽然多数是以青少年为主,但Hinduja和Patchin也特别提醒阅听大众,网路霸凌发生在成人的比例与严重程度不容小觑,市井小民或演艺名人都有可能在阴错阳差之际受到网路言论的侵害,因此,不论成年人或未成年人,遇到网路上不适言论或不当攻击时,应当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1. 保持镇静,不要心存报复。网路霸凌的目的就是要激怒、攻击你,若恶言相向只是中了圈套,并让他们知道可以因此操纵你。

2. 把所有内容(如照片、简讯、电子邮件、留言)纪录备份以作为报警和进行相关法律程序时的证据。

3. 立刻检举。几乎各大社群媒体,如脸书、Twitter、YouTube皆设有「检举(report)」机制,按键通常在画面显着的地方。这些商业平台有责任提供使用者一个安全的网路环境。

4. 说出你的故事。你一定想像不到许多人跟你有类似的遭遇,找一个可以相信的对象,如家人、伴侣、朋友、同事、师长,或者是寻求专业如谘商心理师、社工师的协助。

5. 如有必要,改变或重新设定联络方式或社群平台上的状态。无论是名人或平民老百姓,每个人都需要隐私,适当地设定界线才能确保自己拥有可以喘息的空间。

综上所述,的实证研究带动了学校、家庭、立法者对于网路霸凌的预防与介入策略,当正在争议是否应该「网路实名制」或「言论太过自由」,我们期待透过更多严谨的本土研究与长期追蹤,真正了解网路霸凌在的发生脉络、情境和趋势。

与其新增实际不可行的宣示性或口号性条文(如儿少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合理时间」),或者纯粹仰赖个人道德感的建立,不如真正釐清该现象的普及性、危害程度、与个人身心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才能从根本拟订有效的办法,如防治教育与法律规範。

网路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网路科技的兴起对我们的生活起了铺天盖地的影响,影响层面从个人情感联繫、商品交易、资讯交流至国家选举、国际政治动态。诚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网路能让个人与商品一夜致富或一夕成名,一个国家或区域掀起巨大革命,却也有可能因为一个按键而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然而,科技始终来自于人性,与其负向地抵制害怕或抗拒改变,倒不如正向的了解新科技的利与弊,积极地发挥网路功能,同时谨慎使用。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