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高和寡 是什么意思?】“曲高和寡”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原意是说,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比喻言论或作品过于高深,懂得的人很少,难以被大众理解和接受。
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种现象:当一个人的思想、艺术或观点非常独特、深刻时,往往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或欣赏,而大多数人则难以跟上节奏,导致“知音难觅”。
“曲高和寡”原本指音乐曲调高雅,能和唱的人少,后来引申为思想、艺术或言论高深,理解的人少。它强调的是高雅与通俗之间的差距,也反映了社会中认知水平不一的现象。
表格展示:
词语 | 曲高和寡 |
出处 | 《文选·宋玉对楚王问》 |
原意 | 曲调高雅,能和唱的人少 |
引申义 | 思想、艺术或言论高深,理解的人少 |
使用场景 | 形容高雅作品、言论或思想难以被大众接受 |
同义词 | 知音难觅、孤芳自赏 |
反义词 | 雅俗共赏、通俗易懂 |
用法 | 多用于文学、艺术、学术等领域 |
示例 | 他的文章思想深刻,曲高和寡,读者不多 |
通过以上总结和表格,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曲高和寡”的含义及其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这个成语不仅表达了对高雅艺术的赞美,也透露出一种孤独与无奈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