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无全牛的含义和造句】“目无全牛”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庄子·养生主》,原意是指庖丁解牛时,眼中看到的不是整头牛,而是牛的内部结构。后来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技艺高超,达到了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境界。
一、含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目无全牛 |
出处 | 《庄子·养生主》 |
原意 | 庖丁解牛时,眼中看到的是牛的内部结构,而非整头牛 |
现代含义 | 形容技艺高超,达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境界 |
使用场合 | 多用于赞扬人对某项技能掌握熟练、操作自如 |
情感色彩 | 褒义 |
二、造句示例
句子 | 说明 |
他练了十年书法,如今写起字来已到目无全牛的境界。 | 表达技艺娴熟,运笔自如 |
这位老师教学经验丰富,讲解起来旁征博引,可谓目无全牛。 | 形容教学能力强,游刃有余 |
经过反复练习,我终于能目无全牛地完成这道复杂的数学题。 | 表示对问题掌握熟练,不费力 |
他打篮球的动作非常流畅,仿佛目无全牛一般。 | 用在体育运动中,表示技术高超 |
在舞台上,她表演得惟妙惟肖,简直到了目无全牛的地步。 | 形容表演技艺高超,自然真实 |
三、使用建议
- “目无全牛”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口语中较少使用。
- 使用时需注意上下文,避免与“一叶障目”等类似成语混淆。
- 适合用于表扬他人在专业领域中的熟练程度和自信表现。
通过了解“目无全牛”的含义和使用方法,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在写作或表达中使用这一成语,提升语言的表现力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