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狼狈为奸】“狼狈为奸”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两个或多个坏人互相勾结、狼狈为奸,共同做坏事。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民间故事,常用于批评那些不正当的合作行为。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狼狈为奸 |
拼音 | láng bèi wéi jiān |
出处 | 《明史·周顺昌传》:“其党羽狼狈为奸,残害百姓。” |
含义 | 指坏人之间互相勾结,共同做坏事。 |
用法 | 多用于贬义,形容非法合作或阴谋活动。 |
近义词 | 勾结作恶、同流合污、狼狈不堪(引申义) |
反义词 | 正大光明、洁身自好、光明磊落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狼狈为奸”最早出自明代的文献,原意是指狼和狈(一种类似狐狸的动物)一起行动时,狼负责攻击,狈则在后方协助,两者配合默契,因此被用来比喻坏人之间的协作。后来,“狼狈为奸”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成语,广泛用于描述不良分子之间的勾结行为。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例子 |
新闻报道 | 某公司高管与供应商勾结,虚报价格,最终被查处。 |
文学作品 | 小说中描写两名恶霸联手欺压村民,形成“狼狈为奸”的局面。 |
日常对话 | “他们俩整天在一起,怕是又在搞什么鬼。” |
四、注意事项
- 语气要谨慎:由于该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使用时需注意场合和对象。
- 避免滥用:不能随意将普通合作行为称为“狼狈为奸”,否则可能造成误解。
- 理解深层含义:除了字面意思,还应理解其背后对道德和法律的警示意义。
五、总结
“狼狈为奸”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形容坏人之间的勾结与共谋。它不仅具有语言上的表现力,也承载着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判。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合理使用这一成语,有助于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