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就像是「迷你CEO」技术或商业背景该如何转任PM

导读 文:Bastiane Huang 先前和Louis在Instagram合作举办的Q&A当中,收到了许多和产品经理(PM)职涯相关的问题:没有技术背景,如

文:Bastiane Huang

先前和Louis在Instagram合作举办的Q&A当中,收到了许多和产品经理(PM)职涯相关的问题:没有技术背景,如何成为产品经理?如何从业务/设计师/工程师跨足产品管理?到底产品经理的工作是什么?什么样背景的人最适合成为产品经理?

今天的文章会讨论以下四个问题:

为什么产品经理被称为mini CEO? 产品经理分为哪三种背景? 技术背景怎么拿到职缺? 商业背景怎么拿到职缺? 为什么产品经理被称为「mini CEO」?

我在在大型软体公司和硅谷新创担任产品经理的三大不同中曾经提到:

打造和管理对客户和公司具有最大价值的产品,是产品经理最重要的工作。

The job of the product manager is “to discover a product that is valuable, usable and feasible.” — Marty Cagan

好的PM需要具备能够和高层executives协调制定产品策略的高度,同时又能够捲起袖子袖子来推动具体执行。PM需要和包含设计、工程、销售、行销、研发、运营、法务、客服与财务等各部门合作。

在不同产业,产品类型,公司和产品的不同阶段,需要PM发挥在发掘需求,优化或推出产品,团队合作,与利害关係者沟通,领导管理等各个不同领域的能力和技能。

也因此,知名创投A16的Ben Horowitz曾经说过:A good product manager is the CEO of the product。

产品经理的演进历史

要了解什么是产品经理,先从产品经理的历史讲起。

现在我们所熟悉的PM角色大多来自于科技公司,但是,PM这个概念最早其实是由P&G提出的。当时还不被称为产品经理,而是更像品牌经理的概念。

Neil H. McElroy率先提出所谓的「Brand Men」,负责从追蹤业绩一直到管理产品和行销(from tracking sales to managing the product, advertising, and promotions)。

在FMCG产业,因为产品生命週期较长,生产製造和研发分开进行, PM相对专注于4P中的Place(通路/地点), Price (价格) 和 Promotion (推广/促销)。也因此,PM在FMCG产品通常被归于行销部门的一部分。

到了软体科技业,生产製造和研发的分界不再那么明显,对于产品创新和引进新科技的要求也更高,因此4P中的Product(产品)重新回到舞台中央。

尤其是敏捷管理(Agile Management)成为主流后,PM的产品管理角色更为吃重,逐渐脱离行销Marketing或工程Engineering部门,自成一家。

随着产品部门受到更多的重视,许多公司开始将原本属于其他部门的权责範围,划分到产品部门,例如,user acquisition、user growth、user flows、user experience等等。PM真正成为为用户服务,负责整个产品生命週期的人。

产品经理分为哪三种类型?

看完了产品经理的演进历程,不难理解为什么PM的工作需要横跨三个领域:business、engineering、design。你可以从UX转PM,工程师(Engineer)转PM,也可以从Sales(Business)转PM,但是你必须要对这三个领域都有足够的了解,缺一不可,因为PM是连结这三个领域的核心。

换句话说,比较容易转职的方式,是从自己擅长的领域着手,如果你是工程背景,就找技术性高的产品(e.g. 无人车,或是B2B AI robotics软体),商业背景则可以从技术性不高,但重视优化策略性指标的公司着手。

每间公司也有不同的风格,例如Amazon聘用很多商业MBA背景的PM,而Google偏好有工程背景的PM。

Mckinsey在访问多位科技公司PM之后,归类出以下三种产品经理类型:Technologies、Generalist、Business-oriented。这篇文章虽然是在2017年发表的,但是今天看来还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接下来,我会就我自己和周边朋友的经验分析,从技术和商业背景转职PM分别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具体又应该怎么做。

Engineering to Product:技术背景怎么转PM?

我身边就有好几位同事和朋友是从软体工程师,Machine Learning工程师转为PM或是TPM (Technical Product Manager)。因为他们的背景,通常和工程团队的沟通不成问题,但相对的,需要增加对使用者需求,市场研究,竞争者分析,产品定位,及商业判断的了解。

一般来说,公司内部转职会比较容易,尤其是在一些开发複杂技术产品,或是公司内部产品(使用者为公司其他部门,而非外部客户)的部门,常常是由技术主导决策,一开始不一定会有PM。

一但出现产品管理需求,熟悉该项技术的工程师很可能会成为第一个PM。类似的状况也可能发生在技术主导的新创公司。我在先前的文章有提到新创PM的工作内容,有兴趣的可以参考〈在硅谷早期新创担任产品经理,我学到的几件事!〉一文。

这种背景的PM最常犯的错误,就是太偏中技术考量,而忽略使用者真正的需求。例如,可能认为这个新功能很「酷」,或市场上没有其他竞争对手有,就决定产品方向,最后才发现这不是使用者真正需要,愿意付费的功能。

你的竞争对手也不笨,如果市场上完全没有这样的解决方案,最大的可能不是你比其他人更洞烛机先,而是这个产品根本没有真正的市场需求。

另一个常见错误,是想要主导产品开发和工程团队的决定。PM最重要的工作是决定产品方向,我们需要开发什么样的功能,解决使用者的哪些问题,也就是所谓的「What」。

至于「How」:具体应该如何执行?使用哪种软体架构?监督学习或是强化学习?PM可以参与讨论,但最终应该交由工程团队决定。如果你不能信任工程团队可以做出最好的技术决策,那这间公司可能有更大的问题。

尤其是机器学习或AI产品,更需要给技术团队更多的实验空间。有兴趣了解的,可以看我之前的相关文章。

Business to Product:商业背景怎么拿到职缺?

在多数大公司的PM面试,都有一定的流程和关卡。像是Amazon这样的公司,每年都会透过既定的面试流程,聘用有商业背景或是MBA毕业生。这些人通常对市场研究,竞争者分析,及商业判断都很熟悉,但是需要加强对使用者的了解,和设计团队合作的经验,以及对产品技术面的理解。

我身边商业背景的PM朋友,通常偏好选择技术上较不複杂的B2C产品,而避开技术性较高的B2B产品。这些B2C产品通常比较注重使用者经验,策略性指标(metrics),而非技术架构。

总结

其实,产品经理并没有一定的背景或学经历,不论是上述哪一种类型的PM,或是在公司里从事任何工作,都必须要找到自己独特的附加价值(value-add)。

把自己想成一个产品来打造,你独一无二的卖点是什么?(What’s your USP, or 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

商业背景的人,与其担心自己的技术能力不足,不如想想公司为什么会聘用你做PM?肯定不是希望你跟工程师有同样的技术能力 (如果是这样,他就僱用另一个工程师就好),而是希望你可以带来不同的观点和价值。

也就是说,与其担心自己的技术能力不足,不如专注在只有你可以做到的事情上。例如,你是不是公司里面最了解使用者需求的人?你是不是比工程团队更知道竞争产品和市场的发展方向,可以提供给工程师更多有价值的背景资讯?

同样的,技术背景的人也必须清楚你现在的角色是PM,而不是工程师。你要做的是找出使用者需求,并将这些需求很清楚地传达给工程团队,而不是干涉实际执行层面的技术决定。或是忽略顾客需求分析的重要性,一味相信只要可以开发出世界上最好的产品,就一定有人会买单。

这次非常开心能和Louis合作,有机会和大家互动交流,有什么其他的问题也欢迎大家留言,让我知道。

延伸阅读 一样是PM,Product Manager和Program Manager有什么不同? 人工智慧、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之间不是等号,而是一层包一层

本文经Bastiane Huang授权刊登,原文刊载于此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