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耳聪什么】“耳聪”在汉语中常与“目明”搭配,形成成语“耳聪目明”,意指听觉和视觉都很灵敏,形容人头脑清楚、反应敏捷。这个成语多用于形容人聪明、机敏,也常用来赞美他人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一、成语“耳聪目明”的含义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耳聪 | 听觉灵敏 | 《后汉书·王符传》 |
目明 | 视力清晰 | 《庄子·齐物论》 |
耳聪目明 | 听觉和视觉都敏锐,形容人聪明、反应快 | 汉代文献中常见用法 |
二、成语的使用场景
“耳聪目明”常用于以下场合:
1. 称赞他人:如“他工作认真,耳聪目明,总能发现别人忽略的问题。”
2. 描述环境:如“这个会议室隔音很好,让人耳聪目明,专注力提升不少。”
3. 自我激励:如“我要保持耳聪目明,随时捕捉新的机会。”
三、相关成语对比
成语 | 含义 | 与“耳聪目明”的关系 |
聪明伶俐 | 聪慧、灵活 | 近义词,但更强调机灵 |
明察秋毫 | 看得非常清楚 | 强调观察力,与“目明”相近 |
闻风而动 | 听到消息就行动 | 强调反应快,与“耳聪”有关 |
四、总结
“耳聪目明”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对感官能力的重视,也反映了人们对智慧和敏锐度的追求。它在现代汉语中依然广泛应用,既可以用来形容个人能力,也可以用于描述环境或氛围。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含义及使用方式,我们能更好地掌握其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耳聪目明 |
基本含义 | 听觉和视觉都灵敏,形容人聪明、反应快 |
使用场景 | 称赞他人、描述环境、自我激励 |
近义词 | 聪明伶俐、明察秋毫 |
出处 | 汉代文献,源自对感官能力的重视 |
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耳聪目明”这一成语的文化内涵和实际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