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渎职怎么读】“渎职”是一个常见的法律术语,常用于描述公职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出现的失职行为。对于不熟悉该词的人来说,“渎职”怎么读、是什么意思,是需要了解的基本知识。以下是对“渎职”的详细解释。
一、词语解析
词语 | 拼音 | 含义 | 类别 |
渎职 | dú zhí | 指公职人员在工作中严重失职,不履行或不当履行职责,造成国家和人民利益重大损失的行为 | 法律术语 |
- “渎”:意为轻慢、不敬,引申为对职责的不重视或滥用职权。
- “职”:指职责、职务,即个人在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
二、常见误区
1. 发音混淆:有些人可能会将“渎职”误读为“dú zhi”或“dǔ zhí”,但正确的读音是 dú zhí。
2. 含义误解:有人认为“渎职”只是工作失误,但实际上它通常涉及违法或严重失职行为,可能构成犯罪。
三、相关法律定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渎职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四、总结
“渎职”是一个法律术语,读作 dú zhí,意思是公职人员在履职过程中因失职或滥用职权而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了解其正确读音和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相关法律内容,并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误用。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渎职 |
正确读音 | dú zhí |
含义 | 公职人员失职或滥用职权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
所属领域 | 法律、行政管理 |
常见错误 | 发音错误、含义误解 |
如需进一步了解“渎职”相关的法律条文或案例,可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或相关司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