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席断交 译文】“割席断交”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与某人断绝关系,表示不再往来。这个成语背后有着一段历史典故,体现了古人对朋友、道义和立场的重视。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割席断交 |
拼音 | gē xí duàn jiāo |
出处 | 《世说新语·德行》 |
含义 | 形容与某人断绝关系,不再来往,通常因价值观或行为不合而产生。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表达决绝的态度。 |
二、典故背景
“割席断交”最早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篇,讲述的是东汉时期的名士管宁与华歆之间的故事。
管宁与华歆原本是好朋友,一起读书、学习。有一天,他们坐在草地上读书,忽然外面有车马经过,华歆忍不住站起来看热闹,而管宁则继续专心读书,没有理会。后来,华歆又因为贪图富贵,与权贵勾结,逐渐背离了最初的理想与操守。
管宁见华歆的品行已变,便将两人共坐的席子割开,表示从此不再与他为友,这就是“割席断交”的由来。
三、译文与释义
原文: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宁视而不见,而华歆拾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者,宁读如故,歆废书而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子里种菜,看到地上有一块金子,管宁看都不看一眼,而华歆却捡起来又扔掉。有一次,他们一同坐在席子上读书,有乘坐华丽车马的人经过,管宁仍然专心读书,而华歆却放下书去看。于是,管宁把席子割开,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四、成语寓意
“割席断交”不仅表达了对朋友的失望,更体现出一个人对原则和操守的坚持。它提醒人们,在面对朋友的品德或行为出现偏差时,应当果断选择保持距离,以维护自己的信念与尊严。
五、现代应用
在现代社会,“割席断交”可以引申为:
- 在职场中,若同事行为不端或违反公司规定,可能会选择与其保持距离;
- 在人际关系中,当发现对方价值观不符时,也可能选择不再交往;
- 在政治或社会层面,某些人可能因立场不同而公开划清界限。
六、总结
“割席断交”不仅是古代文人的处世态度,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义”与“德”的高度重视。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应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之上,一旦失去这一基础,即使曾经亲密无间,也终将走向分离。
项目 | 内容 |
成语来源 | 《世说新语·德行》 |
核心含义 | 与人断绝关系,因价值观不合 |
现代意义 | 表达对不良行为或立场的拒绝 |
文化价值 | 强调道德操守与人际选择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