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大师的话也不该照单全收:《从0到1》中可以讨论的三个论点
最近畅销书排行榜中,有一本《从0到1》(Zero to One),是由着名创投家彼得‧提尔(Peter Thiel)所写,由于作者不仅自己的公司层建立网路交易支付(PayPal)以及大数据分析(Palantir)的新典範,他投资过的公司(例如LinkedIn, SpaceX, AirBnB等100多家)也在多个领域颠覆传统模式,开创新经济时代成功的案例,因此这本书受到许多关注与讚许。
这本书涵盖作者的科技发展历史观、企业运作的优势秘密,以及新创公司早期的成功要素(例如人才招募考量、「帮派」文化建立、精準市场销售、以及创新独佔技术等),不只对于创业家有启发作用,也可给各类型企业经营者参考,特别是以资讯科技为导向,有强烈企图要改变产业游戏规则的组织团队。
不过,我发现书中有些观点立论比较薄弱,甚至互相矛盾,除了可能会让读者看不懂,甚至可能打击创业者的信心,这里我针对三个论点,提出不同看法,供读者参考:
1. 创业家的性格,是否一定要是极端且矛盾的?作者认为厉害的创业家及团队,其个性特质与一般常态分布的人群大不相同。他以PayPal团队中绝大多数是人们眼中的「怪咖」当作範例,并且推崇Apple的贾伯斯(Steve Jobs)、Virgin的布兰森(Richard Branson)、以及Napster的帕克(Sean Parker)等,认为他们的极端特质,是造就公司成功的主要因素。他还用一个「正向迴路」,来描述创业者的极端个性,会因为自己夸大,以及外在的吹捧,循环地让极端的行为更为奇特,更加显着。
我是认为「奇葩」到处都有,存在于艺术、科学、哲学、娱乐等各种领域,不单是创新企业人才的特性。天才型的创业家若结合了精明的行销或财务手段(或是团队),对于突破传统窠臼,崭露头角的机会当然比一般人大很多,也容易得到关注。但是过于极端或矛盾的性格,经常会流于自恋自傲,看不起别人,若无法同时具有(或能发展出)凝聚团队的领导才能,也很难带领组织走向成功。
倒是我同意,拥有胆识的人比天才更难找,不仅是对于创业者,也对于企业内拥有创业精神的人员。因此所谓的「怪」或是「极端」,应该是说除了与众不同以外,还须拥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以及挑战传统的「勇气」,搭配成为具有成功潜力的创业性格。
2. 网路经济是否真的脱离传统思维(Conventional Wisdom)?对于2000年网路产业经历泡沫之后,经济专家总结的四大教训 (见以下左侧),作者持十分怀疑的态度(见以下右侧)。
循序渐进 ⇆ 大胆冒险比无聊琐碎好 保持精简有弹性 ⇆ 坏计画比没计画好 面对竞争求取进步 ⇆ 竞争市场赚不到钱 专注在产品,而非专注销售 ⇆ 销售与产品一样重要Photo Credit: Get Everwise @ Flickr CC BY SA 2.0
针对这几点若是仔细探讨,其实本来就没有标準答案,也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作者质疑的是过于保守、不能突破框架的思考,他(以及许多高端创业家)所追求的是大步向前、破坏性的创新,是一个建立高门槛,重新改写游戏规则的创新。可是,在实践这些创新的同时,上述左侧的经营理念,经常还是必须审慎参考的。
有一句话:「不一定要做第一,但是要做唯一。」这不仅用在企业的生存竞争中,也常适用在人生的各种竞技里。天才横溢的创业家对于本书的立论应该特别感到兴奋,但苦干实干的创业者也不需觉得前途黯淡;在充满高速变动产业里的创业家可能感到激励,但属于慢工细活的行业人员,也不必特别困惑。
任何产业都受到科技进步的冲击,平衡长期规画及短期应变的能力也日益重要。即使是新创公司也要时时思考,何时该大胆跃进,何时又该谨守精实(Lean),这是创业团队持续不断的挑战,也经常是区分成功/失败公司的关键因素。
3. 竞争是否真的是破坏的力量?作者对于竞争的定义很模糊,也很矛盾。他用了一个章节阐述竞争是破坏的力量,竞争是一个错误的教育体制下灌输的错误思想,以及竞争不会带来企业的成功。他举了Microsoft和Google在彼此竞争的许多战役里损耗的资源及错失的机会,作为範例。
我想作者应该是要强调创业者(以及所有学生)应该不要太在意竞争的本身,而应该先全心全意创造能大幅领先市场的技术及产品(要好上十倍),形成「独佔」的局势,再来考虑其他的商业或竞争因素。这个论点不能说不对,但我认为不够务实,而且有一点偏激。
过度重视竞争的教育与思维,确实会损害人们合作的意愿,也让人分心,扼杀原本能产生的创意,我也十分反对。不过,我认为导正之道,不是妖魔化或漠视竞争行为,而是鼓励「竞合」的概念,意思是,教人「理解」,以及「面对」每个阶段可能的竞争,思考自己当时有什么「利基」,也更要思考与竞争者分工合作的可能,以壮大自己作为目标。
举例来说,Google早期做搜寻引擎,是卖给Yahoo!及其他已经在市场上经营搜寻服务的公司,直到Google自己的技术比较成熟,也有把握面对终端市场,才转变商业模式,直接面对竞争。这样的策略及脉络,应该对大部分的新创公司,能提供更好的生存/改进机会。
结语:拥抱人类与电脑的「新关係」在结束之前,我想特别推崇一下书中阐述的人类与电脑的「新关係」,不会是竞争或是取代,而是互补、协作,及共生。作者以Palantir安全分析软体协同人类分析师,以及LinkedIn协助人资人员的例子说明,电脑与人脑擅长的能力经常有所不同,当两者适当搭配,可以产生最佳效果。
在大多数具有人际专业的领域,这一个观念都很适用,例如法律、医疗,以及教育界。科技工具帮助人们节省时间,获取及处理大量资料,但当涉及较深层次的思考或情感性的沟通,总还是需要专业人士的辅助(或以人为主/电脑为辅)。
同时,上述专业人士也需调整角色,把过去花在传递知识的时间,转换成引导思考、问题解决、以及深层影响。近来教育界提倡的「翻转课堂」概念,就是希望老师成为Facilitator或是Coach,在课堂上多利用讨论,让学生思考,表达,以及主动学习。这时科技的工具(例如互动教学、小组协同平台等)也是老师可搭配运用的利器。
日前我参与了时代基金会创业育成组织Garage+的乔迁活动,感受到产学各界共同努力,推动创新创业环境的热诚。Garage+不仅在聚落场所的经营,以及创业早期功能性的支援更加精緻,也特别着眼于扩大创业团队视野,与国际级伙伴/市场串接,希望培育更多能称雄海内外的明日企业。
从零到一的过程,向来就是相当困难,成功的机会是给準备好,而且有着坚定信念,努力不懈的人。期望我们都有机会在自己的人生里创造许多精彩的「一」,也有机会複製这些「一」成为千万个绽放的花朵。(创业生态圈成形相关报导)
(作者是澔奇教育科技集团创办人,中华两岸行动暨数位学习交流协会理事长)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