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Data拆穿你的言行不一:嘴巴说不身体却很诚实

导读 「know thyself」(γνῶθι σεαυτόν,认识你自己),相传是刻在希腊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之一,也是其中最有名的

「know thyself」(γνῶθι σεαυτόν,认识你自己),相传是刻在希腊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之一,也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句。

脸书(facebook)刚风行时,许多朋友除了玩开心农场,另一个上脸书的目的是玩心理测验,是为了更了解自己,还是让朋友来了解呢?然而,因为种种的社会规範,我们即使是在做暱名或自己才看得到答案的心理测验,可能心中想的和表现出的,是一个自己希望成为的人,而非真实的自己。

万万没想到,在脸书背后玩大数据的资料科学家,可能早就能从我们按讚的模式,判断出一个人是外内还是内向,是开放还是保守,是否是异性恋或是等等,彷彿那些演算法,比我们自己还了解自己。

没外人真正清楚脸书等社群网站背后真正且完整的商业动机和模式,不过他们收集大数据肯定是了解人类行为的一种做法,可谓司马昭之心。至少,有个交友网站OkCupid的创立,除了让无数寂寞难耐的男女能够找到人生另一半,另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写这本书吧,真是一鱼二吃啊。

不否认,我也是OkCupid的注册会员,当时读了一本书,书中说有个交友网站能用各种问题判断两人是否适合交往,里头可供会员回答几百个问题,从嗜爱兴趣到生活习惯和宗教政治都有,可是其中最準确的居然是喜不喜欢看恐怖片(我不爱)等等,这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小问题。

身为一个好奇心旺盛的人,我当然立马去试,一口气回答了上百个问题,可是送出异性的讯息大多石沉大海……后来就兴趣缺缺了。没想到,在OkCupid成立十年来庞大的资料,却让资料科学家发崛出一大堆极为有兴趣的现象。这本书就是OkCupid的创始者之一克里斯汀.鲁德 (Christian Rudder)现身说法。原来玩大数据的大企业不少,包括谷歌、苹果、亚马逊、脸书等等都是箇中佼佼者,只是大多数资料是商业机密,像克里斯汀.鲁德成立一个部落格OkTrends,运用一手资料来讨论问题并出书的不多。 

从大数据了解我们的行为,只是个开始

《我们是谁?大数据下的人类行为观察》(Dataclysm:Who We Are(When We Think No One’s Looking))不仅稀有,也还真是本令人爱不释手的好书,克里斯汀.鲁德的写作功力和他创业及资料分析的功力一样不凡。我一口气读完还感到意犹未尽,书中谈到的各种现象,就发生在我们这个有社群媒体的特殊时代,里头揭露的各种人类行为,令人感到即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你我就是参与者,陌生的是众人组成的行为模式,往往有些出人意表,意味着你我当常常嘴裏说一套,可是身体却很老实。

从OkCupid的五百万会员使用模式中,哈佛数学系毕业的克里斯汀.鲁德挖掘出一批又一批资料,在书中画了一个又一个简单易懂的图表,揭示了求偶过程中,人类隐而不宣的各种有趣行为。这样躲在背后,趁使用者不注意时偷偷观察各种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现象,就像是生物学家在野外做田野调查,而非把动物关在实验室裏头操作。

克里斯汀.鲁德看来泡在大数据中是无时无刻都乐在其中,他旺盛的好奇心,问了一个又一个大家都很感兴趣,也隐约以为知道答案,却是无从下手的好问题。书中分为三部分探讨「我们为何互相吸引」、「我们又为何互相排斥」和「我们为什么是现在这样子?」。

书中五花八门的问题包括:

男人和女人喜欢哪个年纪的异性呢? 缺陷也能为人加分? 推特让写作能力下降? 跨种族的吸引力是如何? 外貌究竟有多重要? 我们怎么描述自己? 怎么样的社交网路有助稳固婚姻关係? 还有多少者未出柜? 者的比例和居住地区有关吗? 犯众怒的下场会是?

这些问题不单单是有趣而已,这些问题的答案,也会是重要的公共政策之参考。《我们是谁?》举了不少实例,指出好些社会或政治上的争辩,其实可以透过真实的数据来探究,而非以讹传讹或自以为是。

例如,準确预测出者在人口中的比例,这是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大数据考查出各州都有稳定比例的人口,与各州政治宗教气氛无关,这也意味着非后天养成的。不过,很有趣但也可悲的是,一些在保守的州,更多已婚妇女上谷歌查询的是她们老公是否是,比查询是否偷吃的还多。可喜的是,从大数据来判断,至少对非当和接受同性婚姻等等事上,是真的愈来愈开明了。

虽然大数据时代中知识就是力量,可是脸书和谷歌都能够操纵我们阅听的资讯,我们也不该完全放心大数据的力量,也不能尽信大数据。即使大数据告诉我们的是準确无误的,了解我们的行为只是个开始而已。

科技始终该来自人性,我们在这时候更该问题,是身为人的价值和意义为何?而非随波逐流地让科技来决定我们该如何生活和看待世界。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