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失据出处于哪里】“进退失据”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面对选择时,既无法前进也无法后退,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这个成语虽然常见,但它的出处却并不广为人知。本文将从成语的来源、含义以及相关历史背景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
一、成语释义
“进退失据”意为在行动或决策上缺乏明确的方向和依据,导致无法前进也无法后退,陷入被动或困境之中。它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复杂局面时的无措与迷茫。
二、出处考据
根据目前可查的文献资料,“进退失据”这一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但具体篇目尚无确切记载。更准确的出处应为《后汉书·王符传》:
> “进退失据,言无所适。”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在行动上没有方向感,不知道该进还是该退,言语之间也显得无所适从。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进退失据”作为一个完整成语被广泛使用,更多是在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如《红楼梦》《儒林外史》等。
三、相关历史背景
“进退失据”多用于描述政治、军事或人生中的困境。例如,在古代战争中,将领若不能果断决策,就可能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在官场中,官员若立场不坚定,也可能因左右为难而失去支持。
四、总结与表格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进退失据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原文:“进退失据,言无所适。”) |
含义 | 指在行动或决策上缺乏方向和依据,无法前进也无法后退,陷入困境。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政治、军事、人生等方面的两难处境。 |
文学作品中的使用 | 明清小说如《红楼梦》《儒林外史》中均有出现。 |
现代应用 | 多用于描述现代人面对复杂选择时的迷茫状态。 |
五、结语
“进退失据”虽为一个常见成语,但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了解其出处和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面对困境时的心理状态,也能在现代生活中提供一些思考的参考。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选择时,保持清晰的目标与坚定的信念,才能避免“进退失据”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