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的翻译和注解】一、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篇重要文章,主要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阐述了“仁政”的思想。文章围绕“如何治理国家”展开,强调以民为本、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并提出“王道”与“霸道”的区别。
文中孟子通过类比和举例,指出治国应注重百姓的生活与教化,而非单纯依靠武力或苛政。同时,他也批评了当时统治者只顾自身利益、忽视民众疾苦的现象。
本文语言简练、逻辑清晰,体现了孟子善于用比喻和对比来阐明观点的风格,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
二、翻译与注解表
原文 | 翻译 | 注解 |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我对于国家的治理,已经尽心尽力了。 | “寡人”是古代君主的自称,“尽心焉耳矣”表示自己已经竭尽全力。 |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 如果河内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把粮食运到河内。 | 古代常因自然灾害而迁移人口和物资,体现早期的救灾措施。 |
河东凶亦然。 | 河东如果发生灾荒,也这样做。 | 表明统治者有应对灾害的制度性安排。 |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 看看邻国的政策,没有哪个比得上我这么用心的。 | 梁惠王自认为治理有方,但孟子认为他并未真正关心百姓。 |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邻国的百姓并没有减少,我的百姓也没有增加,这是为什么呢? | 这是梁惠王的疑问,引出孟子对“仁政”的论述。 |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用战争来打个比方。” | 孟子以战争作喻,说明治国不应靠武力,而应靠仁德。 |
今夫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 现在有人想把泰山夹在腋下跳过北海,对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 | 比喻有些事情确实无法完成,但并非所有事都如此。 |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 为长辈折一根树枝,对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做,而不是不能做。 | 强调“不为”与“不能”的区别,指出统治者应主动作为。 |
故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 所以大王不能称王,是因为不愿意这么做,而不是不能做到。 | 孟子指出梁惠王缺乏真正的仁政之心。 |
曰:“可得闻与?” | (梁惠王)说:“可以听听吗?” | 表现出对孟子观点的兴趣。 |
曰:“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孟子)说:“用五十步嘲笑一百步,怎么样?” | 比喻梁惠王虽有所施恩,但仍不如真正的仁政。 |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梁惠王)说:“不可以,只是没走一百步罢了,这也算是逃跑啊。” | 梁惠王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并不比邻国好。 |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孟子)说:“大王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不必指望百姓比邻国多。” | 强调治国应从根本入手,而非表面功夫。 |
三、结语
《寡人之于国也》不仅是孟子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古代儒家“仁政”理念的重要文献。它通过生动的比喻和逻辑严密的论证,揭示了治国之道的核心——以民为本、推行仁政。这篇文章至今仍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