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强我们不用一直当老二「火箭阿伯」吴宗信要让卫星搭MIT火箭上太空

导读 搭火箭从纽约到巴黎只需要30分钟,这样的未来不远了吗?当地球承载太多工业、污染,许多企业家已经把眼界放到太空,更建立「太空旅游业

搭火箭从纽约到巴黎只需要30分钟,这样的未来不远了吗?当地球承载太多工业、污染,许多企业家已经把眼界放到太空,更建立「太空旅游业」。世界各国对太空经济都野心勃勃,同时,在也有一群人默默努力,由火箭阿伯——交大吴宗信教授,带领的ARRC团队,希望研发MIT火箭运载卫星上太空,迎向太空经济新时代。

让做的火箭,载做的卫星上太空

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教授吴宗信,研究专长为稀薄气体动力学模拟、火箭燃烧推进、非平衡低温电浆模拟、电浆应用(生医、农业、航太、工业)、平行科学计算等,致力于研发100% MIT火箭,运载卫星上外太空,带领国立交通大学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dvanced Rocket Research Center,缩写ARRC)在2014年3月24日成功试射HTTP-3S火箭。

2015年,吴宗信教授在TEDxTalks发表演讲,全程以台语及少许英文讲解火箭集资计画,并宣示要让拥有自主发射卫星的能力。2020年,ARRC再次启动集资,邀请全民加入太空队,目标将混合式火箭加入姿态控制发射 100 公里,有朝一日不必委託他国代为发射卫星,而是以MIT火箭搭载自製卫星升空。

还未踏进吴宗信教授的办公室,先听见走廊一头传来一句爽朗的:「我亲像behind you啦」,台语夹杂英文的在地国际风,就像ARRC团队的火箭,外壳标示着「火箭」二字的台语拼音Hoe-chi及客语拼音Fo-chien,纯本土製造,即将飞向国际。

「火箭这种东西,要点了才知道有没有成功。」

这场热血火箭梦的起头,说是误打误撞、玩票性质也不为过。吴宗信教授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一开始没有想那么多啦,哪里有钱(补助)我就去唸了。」在读了航太学后,2005 年参与国家「哈比特计画(Hapith Project)」,研发将卫星发射上太空的火箭,后来计画中止,但吴宗信教授却做出兴趣,回到交大后开了一门「类蔗糖燃料火箭(Sugar Rocket)」课程,跟学生们一起玩「沖天炮」。

2014 年,吴宗信教授带着ARRC团队成功发射大型火箭 HTTP-3S,这项成就让他更深信应该且有能力发展太空产业,却一直没有人敢做。吴宗信教授说:「像,他们从阿波罗(计画)到现在,已经有民间做火箭的产业鍊,私人企业(发展)很快,但不一样。」这反而让他更认为要为做一点事,而且是一件很不一样的事。

「ARRC前瞻火箭」吴宗信:一个人作梦只是空想,一群人作梦,梦想就会实现 「很强,我们不用一直当第二,我们可以做出MIT火箭。」

吴宗信教授在火箭梦萌芽之初,曾在2015年首次进行群众集资,也曾试着独立门户,但在面临发展方向、经营理念的歧异下,最终还是决定回归学校做研究。儘管没有待在原先创立的公司,但在产业走了一遭,让他对的产业实力信心十足,他强调:「的各项产业可以拼出一支火箭,就是一座科技岛。」

回到交大后,他不放弃火箭梦,反而集结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工程师持续研究,也向企业界的朋友募款,但2020年受到(2019年新型疾病,简称武汉)影响,导致民间企业的金流不稳,让他重新开始思考群众集资这条路,没想到发起后受到各方支持,第二次集资的速度是五年前的八倍以上。

发展太空产业既烧钱又费时,然而握有资金的企业和单位都想赶快看到成果,以至于在,愿意投资这项产业的人不多,再加上许多人瞻前顾后的性格,时常让这块宝岛无法大放异彩,明明拥有精良的技术和人才,却只默默做国际大企业的代工。吴宗信教授说:

「一件事情想做就要赶快去做,常常分析到最后你就怕了,还没开始就放弃了,很强啦。」

而他也期待的国家太空中心扩编、提升层级,加入专研火箭的部门,「达到台积电的规模,打造台版NASA——TASA(Taiwan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为何火箭字样用英文拼音?答案很幽默

目前ARRC的火箭及工作服都是亮眼的橘红,而火箭外壳上有「火箭」二字的台语拼音Hoe-chi及客语拼音Fo-chien。

吴宗信教授笑说:「我们的MIT火箭,要加上我们族群自己的语言」,用英文拼音是因为「比较漂亮啦!」而这架亮眼的混合式火箭,目标发射至100公里的高空,触及太空边界,完成必要的验证后,距离载卫星入轨的目标便更近一步。吴教授说:「做火箭不是一蹴可几,需要一步一脚印、反覆地测试,而每次的失败都会带来宝贵的经验。」

有兴趣的话,还要SWOT分析?做就对了!

SWOT分析为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与威胁(threat)的英文首字母缩写,通常用于分析一件事的优势与劣势。

在做火箭这条路上,吴宗信教授大部分时间都埋首于研究,但看着身边的年轻人来来去去,不一定每个人都会以做火箭为志业,他认为做事有方法论,年轻人要提早把方法论内化、要有逻辑,不管事情困难简单,不要用SWOT分析,而是用人时地物去判断,缺少或不足的地方就想办法补足。一时找不到目标也没有关係,边做边找,重要的是找到「真的兴趣」,至于怎么确定「一生的志业」呢?吴宗信教授半开玩笑地说:「就是要你做三天三夜不休息都不会累。」

吴宗信教授表示,如果有一件事可以撼动社会的架构、价值观,又能让大家团结,凝聚中心思想,而这件事没有人做,为什么不做?他说:「我就来做。」

本文经英语岛杂誌授权刊登,原文刊载于此

延伸阅读:

首枚民间火箭试射喊卡,但「天时地利人和」仍让晋陞董事长信心满满 「猎鹰9号」火箭升空:暌违9年重返太空,民间企业参与太空开发的时代来临 零距离科学:从火箭方程到小型火箭──载人太空计划的过去与未来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